让更多的人重见光明——记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眼科董利群

发布时间:2016-08-30

她是一位医术精湛的眼科医生,从事眼科工作近30年,谙熟各类眼科显微手术,尤其擅长白内障手术,至今已成功开展白内障手术6000余例。
她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光明使者,细心、周到,待患若亲,让更多的人重见光明是她不懈的追求。
她,就是嘉定区中心医院眼科主任——董利群,也是百姓心目中的嘉定名医。
1996年,董利群刚来到嘉定区中心医院时,医院的白内障手术还滞留在囊内手术阶段,术后患者还得戴上一副厚厚的眼镜,日常生活极为不便。眼看医疗水平跟不上百姓的健康需求,董利群一边申请购置先进设备,一边积极与市级知名教授取得联系,邀请他们示范带教。3年后,眼科医疗水平明显上了一个台阶,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前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抗青眼术等新技术一项一项成功开展。2000年,董利群又在全区率先开展晶体超声乳化摘除术、小切口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实现了眼科领域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手术临床应用。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口碑也越来越好。
家住嘉定镇的张老太,因肺部感染、脑梗塞而入院治疗。“屋漏偏逢连夜雨”,住院期间,老人又出现了左眼继发性青光眼,红热肿胀、疼痛不已,眼科医生会诊后建议立即手术。可八十多岁的高龄,还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等多病缠身,万一术中心脏骤停?万一发生颅脑出血?太多的万一,犹如一只只拦路虎,横在了医生面前。
看着老人痛苦的神情,艺高胆大的董利群决心一搏。她马上联系相关科室进行“大会诊”,首先控制住老人的肺部感染、平稳血糖,随后又安装了心脏临时起搏器,做好了妥帖的手术准备。手术当天,董利群早早来到病房,声声切切女儿般的关心和安慰,让老人忐忑不安的心一下子找到了依靠。功夫不负有心人,手术成功了!与太多病人一样,张老太也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董利群。
只要碰上董利群门诊,慕名而来的病人总是络绎不绝。一个冬天,家住太仓的李大爷为了能看上董医生的门诊,天蒙蒙亮,就顶着寒风来到医院守候在门诊大门口。董利群知道后,既感动又惭愧。从此,她经常主动给自己的专家门诊加号。“不能辜负病人的信任。”面对同事的不解,董利群总这样“一本正经”地解释道。由于眼科病人以老年患者居多,一句话总要重复上四五遍,“董医生态度真是好,对我们老人耐心得不得了。”粉丝们打心底对董医生感激和敬佩。而用董利群的话来说:善待老人是天经地义的,更何况我是一名医生!
为了让更多贫困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董利群多次请缨加入“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及“白内障复明工程”。看到一个个老人揭开纱布,露出笑容的那一霎那,她的那份执着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健康进农家”也是董利群热衷的公益活动之一,她所定点服务的华亭镇,那里拥有她的众多粉丝。碰上下乡义诊的日子,阿公阿婆们有时仅仅只是为了能看看董医生或是与她说上一会话,便早早赶到了义诊点。
去年8月,董利群跟随第四批嘉定医疗队赴青海果洛州久治县,开启了一场“光明行动”。久治地区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医疗队员们无所适从,口唇发紫、头痛欲裂、心跳加速,一个健康人都难以应对的高原反应,何况是刚经历了一次大手术的董利群呢?然而,面对不惜赶路200多公里前来接受诊疗的牧民,董利群早已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打起了十足的精神,投入了这场“光明行动”。在那里,医疗条件非常差,甚至连一张像样的手术床都没有。好在经过前期的考察工作,小到纱布棉球,大到手术用显微镜,全部都由上海空运过来了,一应俱全。
一日,已近傍晚时分,完成最后一台手术的董利群已经离开手术室,手术器械也已经撤下。“还有一个病人!”同事的话让董利群原本放松的神经又立刻紧绷。原来,索乎日麻乡78岁的藏族阿妈俄华,从牧区出发,骑了6小时的马赶到乡上,才搭上了开往久治的小车。“老人家大老远过来,真的太不容易了,能看一个是一个。”于是,刚脱下手术服的她又再次消毒,换上新手术服。“上海专家,扎西德勒!”俄华的亲属南木德先生给董利群竖起了大拇指。
这次久治“光明行”,让25位患者重获了光明。“光明使者”董利群和她的战友们,却足足在手术室里奋战了20多个小时,从医生涯中第一台站着完成的白内障手术也将永远铭刻在她的记忆中。而藏族同胞的热情、纯朴,和发自内心的感激,也都会成为了她人生中最珍贵的纪念品!
“让更多的人重见光明!”简短的一句话,但却铿锵有力!这是她最大的心愿,也将为之付出毕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