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失温船员海上获救,这次她又出手了!

发布时间:2024-07-02

3个多月前,一艘船舶在长江口灯船东北越34海里处遇险,船上共16名外籍船员,其中15人坐救生筏逃生,1人落水后漂浮在海面。事发后,上海海上搜救中心迅速响应,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展开救助行动,在多方共同努力下,16名遇险船员被一艘渔船成功救起。但从水中被救起的船员却出现了失温症状,生命体征不稳定,亟需送医救治。

 



搜救中心立即启动远程医疗救助,联系到上海海上搜救医疗专家组成员——仁济医院嘉定分院(嘉定区中心医院)夏姚瑶同志。

 

夏姚瑶即刻与海上搜救中心建立线上对话,“马上擦干身体、脱离湿冷状态、侧卧位、头稍后仰、记录体温……”在现场翻译的协助下,救助有条不紊地展开。经及时治疗后,失温船员逐渐恢复意识和体力,被送往医院就医。紧急救援任务顺利完成。

 



“心存感激,所遇皆温柔;心存感恩,所遇皆善良。虽语言不通,但当我听到电话那头施救成功后传来的尖叫声时,我看到了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夏姚瑶回忆到当时的情境。

 


图为夏姚瑶参与水上救援



图为夏姚瑶为市民开展急救培训

 

据了解,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夏姚瑶在工作之余参与海陆空搜救工作已有2年余,待机待命默默坚守超1万多个小时,处理海上救助事件近百件,在充分展现 “惠海泽航 人本至善”的中国海上搜救精神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七一”来临之际,夏姚瑶收到了来自国家海上搜救中心的奖牌,为庆祝党的生日献上了自己最好的礼物。

 



水域安全知识普及

 

水坑、水库、池塘、河流、溪边、海边、深水潭、工地上的积水池、废弃的古井……都是我们常见的危险水域,表面看似平静,水下却可能存在暗流、旋涡。

 

什么是暗流和漩涡?

 

暗流是指海底水的流动和水的漩涡现象,即流动的地下水。漩涡是指水流在遇到地势低洼处或因不同温度和速度的水流相撞时形成的螺旋形涡旋。如果没有提前做好水域的安全评估,贸贸然下水,就会被这些暗流或漩涡“带走”。

 

去郊游如何做好水域安全?

 

1.在出发去水域目的地前应做好“功课”,了解当地的天气情况、潮汐、水域危险区域等。参与水上安全活动时遵循组织者的安排,组织者会提前做好水域安全的评估和排查工作。

 

2.进行任何水上活动,都应始终佩戴救生衣,参与漂流类活动时还应佩戴头盔及其他护具。救生衣可以帮助您在水中始终保持浮力,在紧急情况下对生命安全提供额外的保障。

 

3.在靠近水域时,请务必遵守水域周边的安全警告标识,忽视这些警告标志可能会出现危险。

 



4.在水域活动中,要尊重自然环境,保持水域的清洁和整洁,不随意破坏生物栖息地,如为保护某些重要的经济鱼类、虾蟹类或其他水生经济动物资源,会将其产卵繁殖、幼鱼生长、索饵肥育和越冬洄游季节划定为禁渔期,在这期间禁止使用渔具作业。

 

5.在水域活动期间,要注意休息及充分水分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游泳和水上娱乐活动都会耗尽人的体力和精力,注意休息可以避免过度劳累而产生的身体不适。

 

6.不能盲目自信,因贪图一时的刺激或冒险,不遵守水域的安全规定行事会带来安全问题。且自身及同行人员均应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水域中的紧急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能可以帮助大家快速处理突发情况,为他人和自己提供必要的帮助。

 

7. 叮嘱孩子们不可擅自前往水域环境进行游泳、嬉戏等活动,去水域活动不可离开家长视线。

 

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

 

遇溺水施救,应谨记这三个原则:岸上优于水下,器具优于徒手,团队优于个人。

 

遇人溺水时,首先要大声呼救,寻找更多人的帮忙,并及时报警求助。不建议“旱鸭子”下水,更不建议未成年人施救;其次,充分利用现场的材料,如绳子、竿子、救生圈等救人,或快速寻求更多人脱下衣裤,打结拼接,将衣服连在一起当作绳索抛向溺水者。最后,要记住“会游泳不代表会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