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科协作无缝接力 维护肾病患者生命线

发布时间:2019-12-24

    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由于自身肾脏功能的丧失,无法排出身体的代谢产物及多余的水分,只能依靠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等肾脏替代疗法。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替代治疗主要方式之一。血管通路则是进行血透治疗的先决条件,如果患者的血管通路因各种原因无法建立或使用之后出现闭塞、流量不畅等现象,就无法继续透析或达不到要求的透析剂量,患者就面临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最终导致死亡。因此建立和维护血透通路对于ESRD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是他们最后的“生命线”。

 

    肾内科患者于某,因糖尿病继发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需要长期进行腹透治疗,近来因腹透相关性腹膜炎,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多次反复,只能暂停腹透改行血透来维持生命。无奈,患者自身血管条件非常差,因此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瘘,血透的方案遇到了阻碍。一边是岌岌可危的生命,一边是“此路不通”的血管,着实棘手。肾内科主治医师毛长青在仔细了解患者病情后,随即联系血管外科、超声影像科联合会诊。超声影像科主治医师杨德斌充分评估患者上肢血管条件后,与血管外科主治医师周海华反复斟酌研究,一致建议采用人工血管建瘘这一新技术,为患者重建这条最后的生命线。

 

 

    在三科联合缜密商讨制定细致的手术方案后,手术由周海华主刀,近3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这条关乎患者生死存亡的生命线“通车”了。术后1周,患者转入肾内科,之后在评估血管流量后成功进行人工血管穿刺,患者由腹透平稳过渡到血透。

 

 

    无独有偶,患者华某自体动静脉瘘术后3年,维持血透中,因血压波动,导致自体动静脉瘘震颤消失,血栓形成,虽第一时间予以切开取栓,但B超显示头静脉远段及上段仍有大量残余血栓,无法继续正常血透,危及患者生命。血管外科、肾内科再次联动,在DSA下行上肢动静脉瘘造影联合球囊扩张碎栓术溶栓、碎栓。术毕患者自体动静脉瘘血流当即恢复、震颤复现,术后第二天即转回肾内科,现患者已顺利上机血透,“生命线”得以延续。

 

 

    正是血管外科、肾内科、超声影像科的多学科通力协作、无缝衔接,为众多血透患者接续起了断点的“生命通道”,全面保障和维护血透患者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