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空间】抛开成见 用心倾听

发布时间:2021-10-20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机场比婚礼殿堂见证了更多真挚的亲吻,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了更多真诚的祷告。”彼时年少,尚且无法参透其中的深意,直到现在才明白,原来医院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在方寸之间,却能尽显人生百态。

2016年一部名为《人间世》的纪录片横空出世,让正在学习护理专业的我,第一次对医院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那一个个直观且震撼人心的故事,给了我极大的冲击,也令我对未来的护理生涯有了极大的憧憬。

2019年我来到嘉定区中心医院工作,然而现实却并不如电视这般,每天面对最多的就是与患者的“斗智斗勇”。有人认为我们的态度不够和善,而我们会认为每天都已经这么忙了,为什么不能彼此理解。而护患关系,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这时“叙事护理”可谓是一剂良药,给这个大难题带来了些许松动。

曾经遇到过一个病人,七十六岁,股骨粗隆间骨折。因为他长得及其像我爷爷,所以对他有了更多关注。他身后跟着一个约莫二十来岁的小姑娘,我心想这应该是他的孙女吧。姑娘来了没多久就匆匆离开了,只剩下老人自己,他听力不好,我们说话他总是听不清楚,所以每次和他说些什么都得写满满当当一张纸,说话声音又大,总像是在吵架,我们建议他让他家属来陪床,他总是大声地说:“家人没有时间!你们就是不肯管我!”手术需要家属签字,让他联系家人,也总是一拖再拖。没有家人陪,却又不肯请一对一护工,他却总说自己没钱,这些都让我们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开展接下去的护理工作。

那天,我去做术前宣教,许是因为好奇,顺手在纸上写了一句:“爷爷,您明天就要手术了,家里来人吗?”

老人盯着纸条看了许久,突然拉住了我的衣角,大声地说:“小姑娘!我跟你说,不是爷爷不懂事,爷爷实在是有苦衷!”

我便在纸上写下:“您是有什么难处?方便跟我说说吗?”

老人说:“我老伴走得早,家里就我和女儿两个人,她今年刚考上大学,这会儿正忙着考试,你说我老爷子皮糙肉厚的,我咋样了没啥,咱不能耽误孩子学习啊。”

“可手术之后肯定需要人照顾呀,实在不行还是请一个护工吧。”我试探着说。

老人沉默了很久,深深地叹了口气:“姑娘啊,我看你跟我女儿差不多大,爷爷跟你说说心里话。爷爷其实也跟你爷爷差不多大了,能陪着女儿的日子也是一天天的少了。孩子还太小,正是用钱的时候,这以后还得嫁人,也要花钱。所以我想着呀,省一点、再省一点……自己吃苦不要紧,多给孩子攒着点儿,这个孩子她……她来之不易……”

听后我一时怔住了,原来我们原以为的犟老头,背后竟是如山一般深沉的父爱。听闻年迈的老爷子背后竟有着这样的故事,我的内心涌起了太多好奇,然而涉及隐私问题,我也不便多问。

“爷爷,听您说了这么多,我猜想您是担心影响到孩子吧!”我问。

“是啊!这可是我唯一的命根子啊!”

“爷爷,您刚刚也说了我跟您女儿一般大,那您想不想听一下,作为女儿的心里话?”我微笑着问。

“当然可以!”老人点着头说。

我说:“如果是我疼我、爱我的家人生病了,而我却不能陪在身边照顾,那这件事一定会成为我未来一个很难消除的遗憾。如果把那个担心概括为父爱,那与父爱对应的是孝心,或许您女儿也更想在床边尽孝呢!”

“可是……”老人一时无语。

我轻拍着他的手说:“爷爷,您可以把选择权交给您女儿,打电话问问她自己是怎么想的您看行吗?”

老人沉默了,但紧蹙的眉头却舒展开了。

手术当天,我见到了他的女儿,对老人照顾妥帖,事无巨细。夜里的时候,她便坐在病房外,借着护士台微弱的灯光复习着功课,时不时地抬头看一看父亲的情况。

我看着姑娘的背影,不由陷入沉思,或许因为平时工作节奏太快,我们与患者对话时大多都是直戳重点,从而忽略了一些特别的故事。从而让所谓的“想当然”蒙了双眼,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只有当我们真正带着尊重、谦卑、好奇的态度打开对方的心时,才会更好地引导、帮助到对方。

至此我忽然明白,这就是当下“叙事护理”所教会我们的,不能仅仅用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要学会如何正确沟通,抛下自己的主观色彩,把病人不再当作病人,而是当作朋友、当作亲人。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做一个好的听众,鼓励他们说说他们自己。”只有真正做到共情,才能真正透过现象看本质,总之,我们要把话语权交给患者,倾听他们的心事,会收获到不一样的精彩故事。



作者:卞晓蝶

(嘉定区中心医院骨科)


本文来源于叙事护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