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巴林特:“表里不一”的老李

发布时间:2020-06-28 09:3

    “整个晚上我跑前跑后给他打针,查看他的身体状况,他也对我说了好多次谢谢,结果第二天就投诉了我,很郁闷……”近日,我院巴林特小组活动中,9名医务人员围坐一起倾诉交流,护士小研分享了这段经历。

 

 

    原来,年逾七旬的老李近期因心梗再次入院,病情危急。那天,正值小研当班,由于老人血管条件较差,静脉注射时打了两针,老李开始有些碎碎念,似有不满。输液过程中一直抱怨输液滴速太慢,一整晚频频打铃,小研不厌其烦地查看患者情况,耐心解释,老李也不止一次表达过感谢。下夜班的路上,虽然疲累,但想到能让患者满意,她依然满心欢喜。可没想到,还没踏进家门的她却得知被老李投诉了。“我觉得心很凉,之后除了必要的治疗,我都不想走近他了。”虽然已经时隔半年有余,但提起这件事,小研仍难以释怀。

 

    在组员提问补充细节,还原现场情境后,小研退出圈外,以旁观者的身份聆听。“如果我是小研,我会觉得自己尽心尽力帮助患者却得到这样的结果,的确很受打击。”“我是老李的话,我不敢说不好,我怕会影响我的治疗。”……组员们纷纷进入角色,一起感受和体验当时不同角色的立场和情绪。医学心理科主任陈青则另辟蹊径,从“双心医学”引导大家思考老李判若两人的行为模式,“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很多小事,却可能是患者心底过不去的坎。像老李这种情况,除了自身疾病导致的痛苦外,他还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可能使他更加抑郁和焦虑,因此需要一个情绪的出口。”重新回到小组的小研开始换位思考,“其实想想老李也挺可怜的,生病住院,子女和老伴儿都不在身边照料,也许我在提供治疗时多一些关怀,他就会真正对我敞开心扉。”

 

 

    通过巴林特小组活动,大家深入地了解自我和患者,增加换位思考和共情,增进医患沟通和相互理解,在这种理念下,老李的“表里不一”似乎也能够被理解了,这也正是医院每季度开展一次巴林特小组活动的意义所在,通过角色转换、遐想、共情等方式,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理解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及行为,从而释放内心的负性情绪,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患者,改善医患关系,缓解职业压力,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