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英雄,你是我的骄傲!

发布时间:2016-12-27 10:1

    2014年10月,嘉定区第四批援摩医疗队启程,经过20个小时、13000公里的长途跋涉,来到了非洲摩洛哥东南部小城拉西迪亚。

两年来,嘉定医生共接诊门急诊患者3.7万人次,住院患者2.3万人次,实施各类手术5280例,完成重大抢救234例。

     这一段历程,必将成为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部分……

因为这里有中国医生

援摩队员:盛浴澜

    我们经常会在医院门口见到横七竖八睡在地上的当地人。他们都是从拉西迪亚之外的城市专门赶到这里来求诊的病人。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往往赶到时医生已经下班了。没有钱,住不起旅馆,只能露宿在这里。我们问:“为什么要吃这些苦头赶到这里来看病呢?” 患者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这里有中国医生!” 这种无条件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到肩负在自己身上的使命是何等重要!

    拉西迪亚当地人受教育程度低,救护知识缺失、医疗人员严重不足。中国医生的到来如一场甘霖给久旱的当地带来新的希望。非洲的妇女权益低下,怀孕、生产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她们看来都是命运的安排。可在我们中国的妇产科医生看来,孕育生命的女性无疑是伟大的,孩子代表着新的希望,哪怕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也要尽百分的努力。妇产科医生朱莲萍几乎每月都要抢救多名濒死产妇,我们的麻醉师祝义军一次次地为他们与死神对战。在我的记忆中,最惊心动魄的是护士用手机电筒帮我照明,我在昏暗的光线中摸索着实施剖宫产的经历。难以想象当时哪来的勇气支持我在这种情况下提起手术刀,我也想不起来是什么力量支撑我在一天连续进行12台剖宫产手术却没有倒下。不过我坚信,无论换做哪位医生,都会毫无犹豫地这么做。因为,这是本能,是我们作为医者的本能。

    仁者,仁心,仁术。我们中国医生,我们嘉定医生在拉西迪亚声名远扬。

摩人赞不绝口的“大医生”

    曾经,一例术中发生严重喉痉挛的患儿经过援摩医疗队员的全力抢救,最终转危为安。

    患儿是一名2岁的男孩,准备做右侧隐睾下降术和阴茎整形术,预计手术时间比较长,所以麻醉医生决定采用喉罩置入通气全身麻醉。整个手术过程相当顺利,术中患儿生命体征平稳。然而,就在手术快要结束时,拔出喉罩更换口咽通气道后,患儿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发出明显的高调喉鸣音,并出现了三凹征(患者呼吸极度困难的临床表现)。听到摩方麻醉护士呼叫后,援摩麻醉师祝义军立即赶到,马上用面罩加压给氧,他感觉到了阻力很大,患儿的情况越来越差,口唇发紫,血氧饱和度下降至60%,已严重缺氧,情况十万火急。那一刻,祝义军并没有惊慌失措,凭着国内的丰富工作经验,他知道加深麻醉是解除喉痉挛的有效措施之一,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大了吸入性麻醉药物的浓度,同时静脉注射麻醉药物,重新控制呼吸,继续紧扣面罩给氧,患儿的喉痉挛慢慢缓解。然而,只要减浅麻醉,患儿就立刻喉痉挛,如此反复3次,喉痉挛终于完全消除,孩子苍白的小脸蛋也慢慢红润起来,全场所有人这才舒了一口气,纷纷赞扬祝义军:très grand médecin(大医生)!

来自中国游客的感谢信

    2016年10月10日,摩洛哥当地时间12:30分,中国游客袁静一行在从夸萨萨特出发前往撒哈拉沙漠边缘城市梅尔祖卡的自驾旅行途中,由于不熟悉路况发生了翻车事故。事发后,在与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取得联系后,得到了大使馆的大力帮助,并得到了拉西迪亚省立医院的中国医疗队的及时救治。

    患难见真情。感激之余,患者丈夫写下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向全体医疗队员表达了诚挚谢意。信中写道:

    当我们转到拉西迪亚医院时,姜全明队长带着队员们马上赶到了医院,并立刻安排了CT检查、联系专科医生,检查结果显示:袁静右侧多发性肋骨骨折伴有血气胸、第七胸椎骨折。姜队长与摩方监护室医生认真讨论了治疗方案,及时进行右侧血气胸置管手术,并送袁静进入医院监护室治疗。在安排好入院手术后,姜全明队长还让我们一行人到医疗队进行休息,给受了轻伤的伙伴用药治疗。此外,医疗队专业翻译杨宗霖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其他医生及后勤同志也对我们像亲人一样照顾,厨师罗其龙还特别为袁静做病号饭,特别让人感动。

    在异国他乡,语言不通、孤立无助的时候,是中国大使馆、中国医疗队给了我们及时的援助和真情的关怀,虽然我们不能一一说出医疗队所有队员的名字,这封感谢信不能道尽我们所有的感激之情,但我们还是要真挚地感谢姜全明队长带领的这支中国医疗队。你们的行为深深感动着我们,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以及祖国亲人的温暖。

我为爸爸骄傲……

援摩队员汤红伟女儿

        利用寒假,妈妈带我去摩洛哥看看爸爸工作生活的地方,并且一起过新年。

        飞机降落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天空是那么的蓝,街道干净整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当时我想:这儿条件不差。

        可当我们驱车前往拉西迪亚时,沿途的绿色变得越来越少,甚至有点荒芜,到后来就只有石头山和石头路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爸爸单位里的饭菜都是三菜一汤,据说还是因为我们的到来特地加菜了。我忽然觉得:爸爸这儿真苦。

    第三天,爸爸带我和妈妈去参观他工作的医院。医院很小,只有一层楼,可爸爸说这是拉西迪亚最大的公立医院,病人也多,就是缺医生。在爸爸工作的科室,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极其热情友好,不停和我们打着招呼。一位护士长阿姨一上来就抱着我狂亲,还极力邀请我们去她家做客。我问妈妈:为什么他们都这么热情。妈妈告诉我,因为爸爸和叔叔、阿姨们来这里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所以当地人对中国医生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这时,我才真正了解和感受到了爸爸来这里的意义……

 

大厨老罗的援摩使命

    罗其龙是援摩医疗队的专职厨师。罗师傅马上就60了,是队里年龄最大的一位,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大厨老罗”。每天天蒙蒙亮,老罗就开始工作了,一天到晚厨房、寝室两点一线,围着灶台转,每每有人问他这样的工作枯燥吗?老罗总是朴实地回答:“我只会烧菜做饭,但这也是我的使命。”

    “吃饱吃好,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才能把工作干好。”这是老罗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为自己这次赴摩工作定下的准则。由于医疗队地处偏远的沙漠地区,在拉西迪亚能买到的菜品种极少,且菜的质量没法和国内相比。队里每周买一次菜,在当地比较便宜的笼养鸡便成了老罗的主要食材。把鸡剁开分类,鸡脖子、鸡肋用来煮菜汤,增加鲜味和营养,鸡胸脯肉用来做鸡肉丸子,鸡翅根做烤的或卤的,鸡腿就红烧或油炸,为了给大家增加蛋白质和足够的能量,“大厨老罗”动足了脑筋。

    队员们的口味各不相同,为了能让大家都多吃点饭菜,老罗总是变着法子把一份菜烧成口味不同的两盘,比如一盘上海风味,另一盘做成川菜、湘菜风味,尽管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老罗却乐此不疲。遇到节日或有队员生日,老罗还会精心准备一桌菜,给大 家一个惊喜。

    这次回国后,“大厨老罗”终于能为时别两年的家人烧菜做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