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立秋节气预示着秋天的开始,但热气消散和气温降低都尚需时日,所以常常是“秋已立,暑难消”。
立秋起居篇
在秋季,人们要规律作息,与天地保持和谐。《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天气清肃,秋风萧瑟,草木凋落,万物呈现衰败的景象,昼夜温差大。因此,人们应早睡早起,收敛宣散的神气,缓解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带来的伤害,使人体与秋气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
立秋防病篇
秋季是心血管疾病多发季节,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立秋开始到秋冬交际,所有有心血管病的中老年人要更加重视预防和危险因素的控制,不管是高血压还是冠心病,药品都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吃够剂量,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想的水平。在生活习惯方面,注意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不吸烟、限制喝酒、不要久坐等。
立秋后天气依然炎热,运动时最需要重视的就是避免脱水造成的中暑和热休克等问题。中医讲防中暑,既要防“阳暑”,也要防“阴暑”。“阳暑”是长期暴露在烈日下引起的头晕乏力、口渴头痛、大汗、面色发红、体温升高。“阴暑”则是过于避热贪凉引起的,长期在空调房,热散不出去,极易中“阴暑”。若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中工作学习,可喝点姜汤,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三大功效,可有效防治“空调病”。远离中暑要掌握“四窍门”——睡眠足、多饮水、避骄阳、备药物。
立秋时节,容易出现风燥感冒。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症状,即头疼、咽喉肿、鼻塞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干”,咽喉干、嗓子紧,连咳嗽都是干咳,少痰或无痰。对于初秋的风燥感冒,重点就是滋阴润燥。饮食上可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一些甘味和酸味果蔬。比如梨、香蕉、藕、橘子等。
立秋饮食篇
《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赤小豆薏米粥
原料: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莲子30克,百合2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赤小豆、薏米、莲子、百合洗净后用清水浸泡1小时后大火烧开10分钟焖炖1小时,加入冰糖,转小火煮20分钟后即可食用。功能:健脾化湿、润肺安神。
秋季版乌梅饮
材料:桑叶5g、菊花5g、甘草3g、干山楂、乌梅、陈皮等适量。
做法:将材料放入壶中。加入沸水冲泡,代茶饮用。
功效:润肺生津、清热利咽
百合银耳莲子羹
材料:莲子10g、百合10g、银耳20g、枸杞5g、红枣10克。
做法:将莲子去心,百合、银耳、枸杞和红枣分别用温水浸泡30分钟。锅中水煮开,放入食材,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15分钟。
功效:润肺止咳,养心安神。
立秋运动篇
跑步:跑步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同时,还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避免脑动脉硬化,使大脑正常工作。
不过,不建议跑步时间过长、速度过快,每次不少于40分钟,速度以中速或慢跑为主。
爬山:立秋后早晚温差大,随着山坡高度上升,空气温度递减。
这个时节爬山,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对心肺功能也有很好的锻炼效果。 除了运动效果佳,上下山过程中,也能够增减衣物,适应立秋后温度变化。